今年八月的音响大展又快要到了,按照往例,音响论坛会推出一本特刊,以及一套软件,今年也不例外。今年的特刊是延续去年「黑胶专书」的脚步,推出「喇叭专书」。而软件则是因应「喇叭专书」而制作的「喇叭的28道试炼」。
喇叭专书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?在此先卖个关子,过几天再公布,今天要公布的是「喇叭的28道试炼」。这里面选了28首用来测试喇叭的曲子,分成二张CD。「喇叭专书」与「喇叭的28道试炼」都将会在今年TAA圆山饭店音响展推出,敬请期待。
喇叭是音响系统中失真最大的一个环节,但是大部分音响迷都不知道。一般数字讯源、前级、后级的规格标示中,总谐波失真率大多是小数点以下二个零或三个零的标示,但喇叭的总谐波失真并没有规定要标示在喇叭规格内。为什么?因为失真数字太高了,标示出来大家看了会心惊胆跳。一般而言,比较差的喇叭总谐波失真可能会达到十几%,表现优异者极少数能够达到0.5%。这么说好了,能够维持在个位数的总谐波失真,那已经是优质喇叭了。
喇叭的总谐波失真是那么高,但是大家却都「听而不见」,为什么?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判别喇叭是否失真,认为耳朵所听到不悦耳的声音是正常的,以致于选用的是高失真喇叭而不自知,总是以为自己的调声能力有问题。什么是喇叭的失真呢?分音器会带来各种失真,箱体会带来因为振动而导致的音染,单体本身会有相位失真、泛音结构不完整的失真、活塞运动时的失真,振膜盆分裂的失真,以及磁饱和时所带来的压缩等等。而这些失真的最后结果就是「不好听」。
为了让您测试乐器再生是否够真实?人声唱歌时是否失真?弦乐四重奏演奏时的高张力是否能够承受?管弦乐总奏时的庞大音压喇叭能否从容以对?弦乐、木管、钢琴能否发出优美的和声?我选了28首可以作为喇叭全面测试的音乐,这些音乐都很好听,但也都有其表现的难处。还是那句老话:如果您觉得这28首曲子非常好听,听了还想再听,恭喜您,您的喇叭是失真很低的优质喇叭。反之,您听这28首音乐如坐针毡,或完全没有吸引力,那就该好好检视您的喇叭了。(刘汉盛)
每年我们都会推出一本书,今年是「喇叭专书」。这本书跟「黑胶专书」一样,尺寸跟一张黑胶唱片一样大,重量也大概有3公斤,精装。敬请期待。
「喇叭专书」是我们一系列「专书」计划的第二本,第一本大家都知道是2014年8月出版的「黑胶专书」,这是有关模拟讯源的专书。所谓「专」书,并非写得很专业,很深奥,很难懂;相反的,这是一本专为音响迷而写的浅显易懂相关知识的书。我们的目的是要让音响迷在建构自家的音响系统时,能够有相关的「专业知识」来做基础,这样才不会白走冤枉路。
Loudspeaker,台湾有称为「喇叭」者,也有称为「扬声器」者,别处还有称为「音箱」者。无论是喇叭或扬声器或音箱,代表的都是同一样东西。我们长期以来选择使用「喇叭」的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台湾一般民众都是这样说的,虽然听起来比「扬声器」还俗,但语言就是这样,长期流传约定俗成的说法远比学术化的称呼更广为人接受,所以我们从办杂志的第一天开始,就选择以「喇叭」来代表Loudspeaker。
喇叭专书中包括「喇叭演进历史」、「WE开天辟地」、「Altec承先启后」、「JBL延续香火」、「喇叭单体剖析」、「喇叭箱体剖析」、「喇叭实做」、「喇叭摆位实测」、「一对独特喇叭的诞生,MBL 101 X-treme」、「95对世界上独特的喇叭」等十章,以及附录「台湾销售喇叭附录」。
「喇叭的演进历史」摆在第一章,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对于这一百多年来的喇叭演进有清楚的概念,内中罗列了对于喇叭演进有贡献的人物、厂家。
在这一百多年演进历史中,有很多著名的厂商曾经引领风骚,不过到今天还持续着影响力者,我们选择了Western Electric、Altec与JBL三家特别介绍。这三家美国公司在喇叭的历史中发挥了庞大的影响力,并且成就了喇叭黄金时代的辉煌纪录,他们在七、八十年前留下的产品至今仍然是音响迷追逐的标的。这些追逐「古董喇叭」的音响迷难道不知道科技是新的好吗?他们当然知道,但是他们更了解当年以最优异人才、不计成本所制造出来的顶尖产品,在今天商业化的考虑下是不可能出现的。至于为何只选美国这三家?没有其他国家厂牌?在那个时代,其他国家也在发展喇叭,一定也有优异的厂商曾经存在过。这其实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,无法阅读德文、法文、甚至日文,以致于只能选择美国这三家。
想要了解喇叭,当然要先了解构成喇叭的重要灵魂:单体,「喇叭单体剖析」提供各种单体的结构、优缺点讯息,让大家对于发声的组件有基本正确的认知。单体的种类很多,各有不同的优缺点,但这么多年来动圈式单体一直居于主流,并不是动圈式单体的性能全胜,而是考虑各种妥协条件之后,动圈式单体是各项综合表现下的优等生,所以广为喇叭厂采用。虽然动圈单体是霸主,但其他单体也从来没有消失过,甚至连罕见的Linaeum单体都还有厂家在生产。这些各种小众的单体有它们突出的优点,可以满足一些沈迷于某些特殊表现的音响迷。请记住,喇叭单体始终没有「完胜」者,否则今天市面上只会剩下一种单体。
「喇叭箱体剖析」紧跟着「喇叭单体剖析」,为大家提供各种不同箱体的设计原理与优缺点。同样的,没有一种喇叭箱体的设计是完胜的,您要做的只是依照各种箱体设计的优缺点去选择您的所好。「喇叭实做」是理论与实际的对照,为了这个章节,我们特别选择了雅瑟的中低音单体以及一款Hygeia(厚纪)气动式高音单体,以MTM方式实际设计、完成一对书架型喇叭。我们的目的是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告诉您喇叭设计、制造的基础知识,包括箱体的考虑,单体的选择,以及分音器设计所会遭遇的困难,还有调声过程。内中都是以实际测试图表曲线来告诉大家设计的结果。假若您想DIY一对喇叭,依照这个章节的脚步,您一定可以完成自己想要的喇叭。假若您不想DIY,也可借着这个章节,深入的了解喇叭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与解决方案,让您在挑选喇叭或调声时,能够有理论基础的支撑与左证。
而「喇叭摆位实测」是使用经过校正的麦克风搭配空间量测软件,来做喇叭摆位的听感、频率响应曲线变化的交叉验证,让大家了解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喇叭摆位时,这对喇叭在空间中所呈现的频率响应曲线是如何的变化。我们特别选择一套售价不贵、但精确度又有很高水平的套装麦克风、软件,以便让有兴趣做理论与实际验证的读者也能依样买一套,在家中验证各种听感与频率响应变化的相互关系。利用仪器辅助实际听感,会帮助您在喇叭摆位调声过程中获得更清楚的方向。
「一对独特喇叭的诞生,MBL 101 X-treme」是难得的章节,这是2015年5月我去采访MBL 之前向他们提出的要求,希望MBL能够公开所有的101喇叭制造过程,让大家了解一件独特的喇叭产品要花多少心血、多少时间才能诞生。感谢MBL的首肯,特别安排在我们去工厂采访时,秀出101的制作细节,才得以让这个章节完成。
101 X-treme从1975年发想开始,一直到2008年正式完成,这期间经过了漫长的33年时间。环顾市面上的喇叭,大概还没有第二对喇叭是经过33年漫长的发展过程的。此外,101所使用的「葫芦」发声体是市面上唯一真正高、中、低音都360度发声的单体,也最接近自然乐器发声模式;它同时也没有箱体的制约与音染,理论上可说是接近理想的喇叭设计。我知道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这套独特的喇叭,这是无法解决的遗憾。但是经由这个章节的介绍,却能够让更多人增长见识,这就是我企划这个章节的初衷。
介绍「95对世界上独特的喇叭」的目的并不是要炫富,也不是想要帮业者做生意,主要的目的是要拓展大家的视野,让大家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喇叭的设计是充满创意的,让人赞叹的。我的重点放在「独特」上,只要是我认为独特的就收列其中。音响界当然不止这几对独特的喇叭,事实上我也收集了超过刊登的喇叭数量,但许多独特的喇叭我数度去信原厂,却得不到回音。没有原厂授权的图片,我们只好忍痛不刊登,以免滋生不必要的困扰。
最后一章是「台湾销售喇叭附录」,每个品牌只限刊登二则,这是受限篇幅不得已的做法,因为喇叭品牌与型号数量实在太多了,我们仅能挑选每个品牌代表性的二型刊登。不过,也由于刊登的型号都属该品牌的菁英,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购买指南的功能。
感谢普洛文化所有同仁的努力,也感谢所有帮助我们完成这本「喇叭专书」的国内外厂家、网站、数据库、收藏家们。没有您们的付出,这本书无法顺利完成。
喇叭的二十八道试炼
我选这二十八首曲子的标准有二,一是好听,二是要有测试喇叭的效果。不好听的音乐,音响效果再突出也没用,毕竟音乐是用来享受的,不是苦自己的。而除了享受、让自己快乐之外,这些音乐当然还要有测试音响器材的功能,这样才能对音响迷的调声有帮助。原本我总共选了二百多分钟,足足可以制作四张CD。不过我因为我们一次只推出二张CD,所以又在这二百多分钟的音乐中严格挑选,最后选中这二十八首,总共超过132分钟的音乐。
为何老是选择与DG唱片合作?一来这家唱片公司的录音哲学走的是重现音乐会现场的气氛,不夸大音效,注重平衡自然,这样的录音效果对于追求音响器材的平衡调音有正面帮助。也就是因为录音效果不夸张,注重自然平衡,所以许多音响迷往往误以为DG的录音是平庸的。其实,如果有现场音乐会聆听经验的人,就会发现DG的录音其实是真实的,尤其在保留音乐家诠释风格的完整上,更是比玩弄突出效果的录音还要认真。另外一个选择DG唱片合作的原因更直接,那就是我们有过数次合作经验,驾轻就熟。
音乐的好听与否有时是主观的,我听了会感动的音乐,您不一定有相同的感觉。但是,对于哪些音乐的表现能够测试喇叭则是有客观性的标准,就算不是100%客观性,也能保有共识性的客观。例如,当一位男高音发出全部能量唱歌时,受到压力的不仅是中音单体,连高音单体、低音单体都同样承担强烈的能量。所以,如果能够让男高音唱得好听,这对喇叭的整体平衡性应该是不差的。又例如,如果能够把大提琴轻轻擦弦的振动表现出来,那就代表这对喇叭的中音单体与低音单体反应非常灵敏,而且控制力很好。
喇叭单体反应灵敏与否,对于音乐演奏再生的真实程度起了关键性的影响力,理论上喇叭单体的振动应该跟录音时麦克风的振膜一样灵敏,这样才能把麦克风所拾取的细微振动完整再生。不过理论归理论,实际上是达不到的,但也不能差距太大,否则一旦喇叭单体损失太多该有的音乐细节,音乐演奏听起来怎么还会有真实感呢?有关音乐的细节可以这么形容:音乐细节就好像油画的光影层次,如果没有了光影层次,这幅油画即使画得再细腻,看起来都不像真的。同样的,如果喇叭单体无法呈现最多的音乐细节,您怎么可能听到真实的乐器演奏或整体管弦乐表现呢?
喇叭单体振动的灵敏讲的是细微的强弱对比表现,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,那就是强烈的动态范围承受能力。很多喇叭在中等或小音量下聆听时,一点问题都没有,然而一旦音乐出现猛然大声段落时,就开始显出尖锐刺耳与浑浊的感觉,这代表喇叭单体已经开始失真了,或失去控制。这种情况会出现在小提琴与弦乐四重奏高张力演奏时,或歌手高亢唱歌时,还有管弦乐总奏时,甚至大鼓猛擂时。当您听到尖锐刺耳一团乱的声音时,喇叭单体早已产生严重的失真,这逼使聆听者不得不把音量调小些。一旦把音量调小,原本该有的音乐动态范围就会被扭曲,现场音乐撼人的力量也不复存在了。
一般音响迷对于声音的认知还有一个盲点,那就是以为明亮才是对的。其实,如果您有近距离听过各种弦乐、铜管、木管乐器的经验,就会发现这些原音乐器的声音都有一个共通点,那就是不会过度明亮,反而是温暖不刺耳,带着适度的光泽与甜味。如果您的喇叭发出的声音太过明亮,甚至接近尖锐,没有温润的感觉,那肯定是错误的表现。小提琴就算拉得再用力,听起来也不会刺耳;小号即使吹得再高亢,也不会让人觉得噪耳;男高音、女高音就算唱得声震屋瓦,也不会让人掩耳。如果您觉得刺耳、噪耳,想要掩耳,那都是失真。失真来自哪里?来自聆听空间的扭曲,来自喇叭单体的失真,来自器材搭配的不当。
喇叭是音响系统中失真最大的一个环节,但是大部分音响迷都不知道。一般数字讯源、前级、后级的规格标示中,总谐波失真率大多是小数点以下二个零或三个零的标示,但喇叭的总谐波失真并没有规定要标示在喇叭规格内。为什么?因为失真数字太高了,标示出来大家看了会心惊胆跳。一般而言,比较差的喇叭总谐波失真可能会达到十几%,表现优异者极少数能够达到0.5%。这么说好了,能够维持在个位数的总谐波失真,那已经是优质喇叭了。
喇叭的总谐波失真是那么高,但是大家却都「听而不见」,为什么?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判别喇叭是否失真,认为耳朵所听到不悦耳的声音是正常的,以致于选用的是高失真喇叭而不自知,总是以为自己的调声能力有问题。什么是喇叭的失真呢?分音器会带来各种失真,箱体会带来因为振动而导致的音染,单体本身会有相位失真、泛音结构不完整的失真、活塞运动时的失真,振膜盆分裂的失真,以及磁饱和时所带来的压缩等等。而这些失真的最后结果就是「不好听」。
喇叭的相位失真很少厂家愿意提及,也很少音响迷会去特别注意,厂家不想提及的原因是因为这件事很棘手,而音响迷很少会去注意当然是对相位失真不了解。一般被动式喇叭讲究时间相位一致排列,就是想把相位失真尽量降低;在分音器上下功夫,也是想把相位失真降低。问题是,传统被动式分音器不管几阶滤波设计,一定会带来相位失真,而且在分频点附近会导致阻抗值凸起,造成扩大机驱动力削弱。此外,喇叭单体本身就有相位失真,单体与单体之间也会产生相位失真。
相位失真会导致什么问题?层次、定位、深度感、音像、透明感都会受到影响。相位失真低的喇叭透明感特别好,音场内的乐器特别清楚,但却一点都不觉得强调。相位失真低的层次表现有如油水分离,不会交杂在一起。相位失真低的喇叭深度感与定位感特别好,音像特别稳固,乐器人声形体特别清晰。到底要如何判别二对喇叭相位失真高低?摆在一起做AB Test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,运用软件聆听判断也是方法之一,不过需要丰富的经验。
音响迷很容易犯一个错误,那就是鸵鸟心态。什么是鸵鸟心态?只要遇上在自己家里听起来不好听的录音,就会把它们归类于「录音不佳,错的录音」,不想听它们。而少数听起来音效突出的录音,就会顺理成章归类为「录音杰出,对的录音」,每天就只听少数这几张软件。长此以往,就好像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,以为全世界只有少数的录音是对的,而看不到全世界。事实上,会以为「全世界只有少数录音是对的」,所代表的真实意义极可能是「府上音响系统有极大的Bias」。一套调校平衡的音响系统,总是能够忠实反映各种不同录音的特色,在大部分情况下平衡的音响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录音效果是好听、更好听的整片沃土,而非难听与好听的一线之隔。唯有勇敢面对不好听的软件,找出音响系统的Bias,才能走出鸵鸟世界。
平衡,平衡,还是平衡。当演奏家或管弦乐团奏出音乐时,讲究的就是平衡,唯有达到平衡,才会让人听起来觉得舒服美好。同样的,我所选的这二十八首音乐,无论是独奏、合奏、协奏或演唱,这些音乐家在录音剎那所留下的就是平衡性。如果您在听这二十八首音乐时,有任何一首会觉得尖锐难听,或毫无音乐活生感,那就代表府上音响系统还有未臻平衡之处,否则应该每首曲子听起来都很好听才对。
放弃狭隘的视野,解开心中的成见,去除不敢面对自身音响系统Bias的鸵鸟心态,这二十八首音乐可以协助您在音响调声过程中更上一层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