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
接下来的3招都是取自梅纽因解说的「管弦乐团的乐器」CD。在LP时代就有英、法、德语版。所有示范乐段都来自多位名指挥家与乐团的录音,是认识乐器音色与表现的绝佳参考。对于不了解何谓频域平顺的,我常建议利用耳机(平价即可)聆听这张CD内各种乐器的拉奏作为学习,因为它的每一节每一段音乐弦律频域都是平顺的。
在第4招,您可以在这张CD的弦乐部小提琴,听到音场正中梅纽因的解说,这也可提供移动喇叭后随时检测正中音像有否偏离的参考。另外,音场左中有各种小提琴技法的示范,也可提供中音与高音延伸绝佳参考。不过,通常我会把这招放在低音调妥之后微调再用。特别是以toe-in或toe-out调整中高音域或音像的结像度。
第5招,大提琴,除了提供人声正中定位参考,右侧喇叭中提琴先拉出4个音符,然后才是独奏大提琴的下行与上行旋律扫描,正可提供检视右侧喇叭低音域是否平顺的参考。如果低音太多,就将喇叭离开后墙往前平移。直到低音适量。反之亦然。原则上,两侧喇叭同步移动。到最后微调时可只动单侧。由于各个音响空间规则不一,调音完成,两侧喇叭呈现不对称是极其自然的结果。
第6招是低音提琴。同样提供中间定位以及右侧喇叭更低音域调整参考,也是先大提琴再出现低音提琴的频域扫描,调整原则一如第5招。
选自这张「大提琴与吉他二重奏」CD第13轨,(Dotzauer的「Potpourri Op.21」)的第7招,是非常好用的一式。您只要听第一乐章稍慢版,音场左中为大提琴,音场右中是吉他。大提琴从高把位到低把位的拉弓,正提供中频至低频的扫描,也是检视左侧喇叭中低音域平顺与否的指标。若是大提琴的形体过肥不凝聚,表示低音过多,喇叭得离开后墙往前移。反之亦然。提醒您,移动喇叭时以公分计,并在地板以胶带作记号,作移位时过犹不及的参考。反复动作直到频域平顺,实体明确。生手使用此招,起初只专注大提琴部分即可,等到心有余力时,可同时兼听音场右中的吉他。当调音正确时,吉它形体明确,拨弦的基音与泛音结构也会自然明晰。
第8招是取自「与低音提琴对话」第1轨,著名的罗西尼「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二重奏」第一乐章。音场左中是大提琴,右中是低音提琴,提供左右喇叭低音域平顺与否的评估。请注意大提琴拉弓的形体与低音提琴拨奏的量感,同样看低音过多或太少,决定喇叭离后墙或近后墙的移位。在低音提琴尾段的拉弓擦弦若不清晰同样是低音过多的表征。若是左右喇叭大致平顺,但是形体稍大,则可将喇叭后缘往外作toe-in。如此可稍减低音并使音像较为凝聚。
意大利The Bass Gang低音提琴四重奏技艺高超,唱片录音更是发烧至极。选自其专辑「La Contrabassata」第8首,改编自古诺的「牵线木偶的丧葬进行曲」(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),四把低音提琴分居音场左前,左中,右中,右前。如果您在调音精准的喇叭四周行走,都会听到非常清晰又平顺的低音提琴频域与纤毛毕露的弓弦际会。因此,这一第9招通常用于调音完成,作为评估或细微精调之用。
第10招选自两位爵士大师的二重绝唱。低音提琴手Ray Brown在音场左中拉奏Monk著名的Round About Midnight弦律,吉他手Laurindo Almeida在音场右中拨弹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主题,爵士与古典,如慕如泣,温馨对语,却也是绝佳的调音参考乐段。请注意低音提琴在前半乐段的高把位线条,以及后半乐段的低把位潜沉、扎实与量感,都可作为调整左侧喇叭离墙或近墙的指标。另外,音乐起头的吉他独奏,也要呈现实体感,清晰的音符,以及拨奏可感的平顺泛音结构。当然,在低频有限或无超低音的喇叭,您只要调出左侧平顺下沉的低音提琴即可,切勿以膨胀的假低音误作超低域。
1970年代日本著名音响评论家菅野冲彦为Audio Lab Record混音制作一系列爵士唱片,后来也以CD复刻。2000年由Octavia唱片母带重制并以SACD发行,音效明显胜过CD。第11招与12招即采自其中专辑。第11招St.Thomas(「Side by Side」第7首)是由左喇叭贝斯,正中钢琴,右喇叭鼓组演出的三重奏。调音仍以左侧的贝斯(低音提琴)为指标,同样以贝斯的音域(40-200Hz)加泛音是否平顺、形体是否凝聚并且不紧不松决定喇叭的离墙与近墙。中间的钢琴提供史坦感的音色与质感参考,右侧的鼓组作为瞬应与高频延伸评估。
第12招选自「对话」第一首的(鼓组与贝斯),作为调音或评估都非常实用。虽然是二重奏,由于采近距离麦克风拾音,可说巨细靡遗,鼓组在音场后排横跨左右,贝斯在其前左中位置,二者音像虽大却是呈相对正常比例。鼓组大鼓虽非巨大,其适度量与沉是中低域的参考,小鼓的鼓皮震动得呈现清透,敲钹的瞬应要极利落,高频动态要够又要飘逸。刷钹更是低音量解析的考验。贝斯的拨奏一方可供低音域调校参考,其高把位的急拨弦振是否音阶清晰又有余韵,都是精细调音的绝佳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