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「空手道调音」是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兄多年前对我的戏称,因为他发现我的调音主要靠徒手「乔」喇叭,不使用任何道具之故。
回想四十年前开始玩音响时,闻人前辈似乎没有人强调喇叭摆位是再生音响的重要关键,大多只重视中音的突出与低频的丰满作为调音的追求标的。这一聆听观念形成调音习惯,在老一辈LP玩家中尤其蔚为风气,影响至今,仍有许多追随者。在单音录音加上低频有限喇叭的再生音乐中,这一听法(笔者称其为音像派)或许还行得通(严格来说,仍然无法精确再生原始录音),但是在立体录音,即很容易露出破绽。
二十多年来,笔者致力于喇叭精确摆位的探讨,尤其是要求全音域(由超低音域至超高音域)的平顺再生,认为唯有达此境界才能接近音源的原始场景(或许应说是录音师与制作人所企图营造的场景,不见得是录音现场完全拷贝)。因此,逐渐形成个人的空手道调音(降龙十八掌)方式,一年多来,为了台湾音响爱乐协会(AAT)的教育课程,整理出这套方便入门者在短时间容易学会一个人就可「乔」准喇叭(极重或附活动式角锥喇叭之外)的讲义。一年来,在条件极差的音响展房(老外也束手无策)以及数十处一般居家聆听空间(除了一处因极度反射,要求先做好吸音再说),每一处都是不同条件,每一次都是新的考验,「降龙十八掌」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参加过AAT音响与音乐初阶讲座再参加调音实务进阶班的二十位学员,也都能在六堂课十二小时内,练就初步正确的喇叭摆位功夫,假以时日,相信这些种子教官就可逐渐发芽,遍地开花。
在正式进入讲义之前,为避免引起无谓的口水争议,笔者先作以下说明:
第一,听或玩音响可以是主观,可以是客观。对笔者而言,我只认为音色容许主观,其余音响再生呈现都应客观。若自认属全然主观派,关起门来自得其乐,无人可以批评,无妨,笔者这篇可以完全跳过不看。
第二,音响的客观条件如音场、音像、带宽、动态、细声动态(micro dynamic)、大声动态(macro dynamic)、细节、解析等,音响迷应有共同认知的语意,而非以个人的独家形容词各自表述。
第三,「乔」准喇叭的经验可以复制,结果可以放诸四海皆准,与国人交流可通,与洋人沟通也行。
第四,乐器之美声应以真实乐器实际演奏作为标准,不以自己心目中的「美」作为准则。也就说是心目中的「好听」,有可能是失真与音染的复合体,而非高传真。
第五,认知真正的低音。追求丰满的低音是每一音响的希望,殆无疑义,问题是,明明是低频有限或空间问题,硬将喇叭摆近后壁,殊不知,那只是虚胖,肯定影响到高、中频域,绝对无法营生具实体感的音像。一度笔者称这种调音为音像派,近期已予修正,纯音像派只见于精确调音的单音再生,这一类只能称为无像派。同样的,喜欢这么玩、这么听也是个人自由,别人无法干涉,只是笔者无法认同。即使是精确的音像派呈现,称之为高传真,也只能狭义勉强认同,早期同一录音的单音版本在个别音像上比立体版本为佳是有的,那是录音技术的问题,因为即使是小提琴独奏现场绝对是以三度空间立体音场呈现,因此真正高传真一定得是立体声。我仍有些朋友是无像派,我也不会去勉强他们,虽然我爱朋友,但是我更爱真理。
以下,笔者将以授课时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,逐一解说:
听觉,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最早也是最后的本能。因为听的能力,让人发现乐音之美,而对美的渴求,让人们对乐音的极致有不断追寻与开发的欲望。因此,音乐人不断创作,工程师不断研发,发烧友也不断尝试与调音,就是为了一探音乐声响之极致,好感受交响乐的磅砖气势、爵士乐的舒适慵懒、摇滚乐的热血沸腾。因为正是这股追求好音乐、好音质的欲望,才能够让音响迷乐此不疲,甚至废寝忘食。
虽然大家都会说「音响是手段,音乐是目的」但是音响系统若未调正,我们凭什么拿音响当手段?您可能听到的是失真与扭曲的音乐。因此,调音是音响迷极重要的课题。基本上,我的调音是建构在徒手「乔」喇叭,原则上不用道具,即使是线材,必要更换也一定是在喇叭定位之后。
台湾第一代音响玩家受到日本玩家影响至深,至今不绝。由于一般日人空间较小,又喜好大型喇叭,很难营造宽深的立体音场,但是他们很重视个别乐器的实体质感,因此我就称其为音像派。笔者比较认同欧美音响玩家或录音师的观念,如Decca唱片的Sonic Stage或Delos唱片的The Symphonic Sound Stage,希望在居家聆听空间营生有如音乐厅或录音室的场景,音场内有明晰的音像,所谓见树又见林。
另外,关于音场,不论大小,书架或落地,都是从喇叭前缘往后墙扩展,原则上三度空间越大越佳,能超出喇叭外侧,甚至不觉喇叭的存在最为理想。但是,号角喇叭或是必须靠墙角摆设的喇叭例外。它们的音场则是从后墙往前形成,而超越喇叭前缘。
通常面对一个系统,个人对其音色是否喜爱从不置评,但是对其频域宽度与是否平顺则极为在乎。对于场之宽深,其内之音像实体与质感,层次与定位都评估。在喇叭精准摆位之后,您才会真正暸解器材之本质、本色,尤其是顶极器材之间极细微处之分辨才能客观呈现。
笔者的聆听空间一向不刻意以市售音响专用吸音反射材料装潢,虽然自称丐帮,也不愿将聆听室造得像叫化屋。这可以从这篇讲座刊载我的几处聆听空间照片看出。我喜欢寻常家居布置,利用家具、地板、壁布、壁纸、书柜、唱片柜与画作等调整到适当的吸音与反射比例。最简单的测试就是以拍掌的声响是否清晰自然作参考。其次,器材的避震适度自然就好,切勿过度避震,要有均音的概念,不要刻意凸显某段频域。此外,喇叭后墙要硬,若有音响柜,其内应置满书籍或唱片,不可留空,以免低音流失。天花板空间也尽量小于30公分,避免低音吸失。以上是空手道喇叭摆位的基本前提。
并非每个音响迷都有专属音响室,但是即使是依黄金比例打造的密闭聆听室,也不保证能有平顺平衡的发声,因为装潢材质仍有极大变数,其实只要不是正四方立体空间,都可「乔」出喇叭在该空间的最佳摆位。依过去经验,绝大多数居家客厅或起居室,各种不同不规则空间,以「降龙十八掌」都可摆出适当位置。有一个现象音响迷或许不知道,全音域喇叭(20Hz~20kHz)不保证在任何空间能全音域呈现,因为有未知因素,使该空间之高中与低音量感以非线性比例呈现,特别是低与超低音域,若是遇此状况,要再生平顺的全音域,只有藉助分音器或另加超低音喇叭作重分配。另外,若是空间以340除以2×最长边(公尺)仍大于30,也不用期待有低于30Hz的极低频,也不用花大钱买全频域喇叭或添加超低音喇叭。因此,若是只能采用有限频域喇叭也不用气馁,只要在该空间将喇叭摆到极致,仍能聆赏相当平顺满意的美乐。
『洋凡影音』丽影音响广场店
恭候您的光临
地 址: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1820号丽影音响广场209馆
电 话:021-63663386,13585935757
微 信:洋凡影音
交 通:轨交4/8号线西藏南路站下,1号口出即达
淘宝店:https://yf-av.taobao.com/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